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和我一起走近聋哑学生

和我一起走近聋哑学生

2010年11月20日 10:37:12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特殊 访问量:1873
目录
 
1.开篇语
1.1 文献资料、聋哑人概况
1.2 学校概况
1.3 我的大体经历
2.对话
2.1 初遇校友,感慨良深。
2.2 与两位校领导的对话。
3.分析与建议
3.1 “严师易遇,仁师难求”。
3.2 师生沟通不便,隔阂在“手语”。
3.3 孩子们自我概念不强带来的问题。
3.4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健全的人格
3.5 职业教育――关乎孩子们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3.6 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3.7 对聋哑人,我们应该去除偏见,重新认识。
3.8 让人头疼的“大哑巴”问题。
4.写给读者的话
 
 
 
 
社会是个大舞台,人生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唱着不同的戏词,体味着不同的人生。
                                                      ――题记
 
 
1.开篇语
 
1.1 文献资料:我国聋哑人概况
中国约有残疾人600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5% ,其中有2057万聋哑人,聋哑人数量居于我国五大类残疾之首。听力和语言能力的缺陷是他们对外交流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不幸,导致个体生理或心理的残缺,他们的生活处处面临着一个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正是从这个现实出发,由此我选择了忻州聋哑学校作为我的调查研究对象。
 
1.2 忻州聋哑学校概况
忻州特殊教育学校(即忻州聋哑学校)创建于1976年,2000年10月由单轨四制小学改为完全初级中学。学校位于古钟公园正对面,占地30亩,建筑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9个,包括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总人数136名,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本科学历14人。学校机构设置为校务委员会所辖的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艺教中心、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的相关工作。
 
1.3 我的调查经历
当初在选题时,曾犹豫不定。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舍友说起聋哑学校,眼前一亮,敲定调查对象。以前由于环境所限,根本没有任何和聋哑人接触的机会。究竟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究竟他们又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于是在上苍的眷顾下,借着这个社会调查,让我真正走近了他们――这群活在无声世界里不被我们了解的聋哑孩子。仅这一次,足以让我终生难忘。
起初的几次探访,每一次我都会有很多的同情和震撼,而越往后的几次,更多的则是感动和思考。整个调查总体来说是很顺利的,但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困难。最大的一次“打击”是在我设计完调查问卷后,在裴老师修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磨合初步形成时,却在试填时就被人告知是完全行不通的――“没有孩子能回答上你的这些问题,你太高估他们的理解能力了。”简单的一句话将我的热情打落到谷底。无奈之下只得另寻他法,将原来的调查问卷法改为访谈法。我访谈的对象由三部分构成:领导(校长/主任、教师、相关人员),有关他们的情况后文中的“对话”部分以及具体内容中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2.对话
 
2.1 初遇校友,感慨良深
9月18日 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不是因为它是全中国万家团圆的日子,而是因为就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接触了我的社会调查对象――忻州聋哑学校。
怀着强烈的好奇和几分畏惧,我和乔舟到了目的地。进门后有多激动到现在还记得,得到门房大爷默许的我们欣喜得像鸟儿飞进了向往已久的蓝天。一进门是教学楼,可偏偏赶上是星期天,门上着锁,没法进入。到了餐厅门口,见门虚掩着,我们直接便进去了。当我们正在做记录的时候,一个女孩走了进来。——她便是我访谈的第一个对象,名叫苏晶。“你们找人吗?”她问。“不好意思,我们是师院的,想来你们学校做个调查。”“全是师院的……”“你们这有很多师院的学生来做调查吗?”“也不是,因为我就是师院的,今年刚毕业。”随后跟着她,我们破格进入了那所“爱心楼”(也就是孩子们的宿舍楼)。一进门,一群充满童真的聋哑小孩子在过道里嬉耍玩闹。小小年纪,而看起来那么复杂的手语,他们却能交流自如,让人不禁感叹。其中一个看上去和我们一般大的男孩在我们进门之后,立刻把楼门锁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样做是怕有些孩子借机出走。进了门房,女孩打着手语示意他们都出去,单独和我们聊了起来。近距离接触,她真的是个很美的女孩。说她美,不仅仅是因为她生得很漂亮,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我们从校友成了朋友,她很真诚,很有爱心,没等我开口就告诉了我们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心里暗喜,竟能幸运地遇到这么热心肠的女孩,也许老天在帮我们。
“看着那些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思想特单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我刚来没多久,只和他们接触了几天,从他们身上能反映折射出很多问题。”在孩子们眼里,女孩美丽可爱,和蔼可信。每一个孩子都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她。
“老师,爸妈不喜欢我,爷爷奶奶也不理我,我很难过……”
“我要工作,要吃饭,可没有人要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像这样的话苏晶已听了好多好多。
女孩说,一次她问一个孩子以后打算干什么,孩子神秘地笑了笑,告诉她“跟老大”!女孩震惊,问他知道什么是老大。孩子只是摇头,女孩给他列举了三类老大:兄长黑社会头头朋友间的尊称,问他说的是哪种。孩子神情坚定地指着第二种,还告诉她“我要跟原平的老大”。女孩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有人告诉我忻州的老大是坏人:如果老大要你偷10万,你只偷了9万,就会被他砍掉一个手指头。而原平的老大不会那样做。”女孩无奈,只得带着他去上网,拉出许多聋哑人犯罪受罚的网站给他看。可他说“犯罪?我不怕。不过我不想害人,偷东西的时候我会尽量少偷的。”女孩不知该说什么好,只能这样告诉他“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好多人关心你的,为什么想要走那条路?”“可老师,你愿意嫁给聋哑人吗?会有人不嫌弃我们给我们工作吗?”两个反问,让女孩彻底无言。女孩动情地讲述着。从她眼里,我看到了泪光,很亮很清彻但很悲伤。“知道吗?当时我是多么想挽救他。可当他问完我这句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的安慰和说教是多么苍白无力。我把自己的QQ号给了他,并告诉他,以后有事老师一定会尽可能帮助他的。他居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因为她的话,我的鼻子酸了,自己能感觉到,可我还是低下了头趁着做记录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知道,只要把这个调查坚持下去,像这样的感动,以后还会有很多很多……
“门口那个锁门的大男孩看到了吗?他本来就是这个学校的聋哑学生。现在也是老师了,知道为什么吗?学校是为了通过这么做,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社会上聋哑人还是有用的。”只可惜我无法和他们更深入的交流,看着他们清澈的目光,我心里很难受,可以做的,只能是微笑。我想,或许旁人的笑容会让他们感受到多一点的温暖和阳光……
“今天是中秋节,孩子们怎么过?学校有什么安排吗?”“一人给发了四个月饼,也没什么其它安排。老师们都回家过节去了,谁还管这啊。”“那孩子们不想家吗?”“有很少一部分想吧。因为他们回去了没有朋友。一般来这个学校的,大部分家庭情况都不是太好的。好的就都去了太原了。更何况有钱人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怕示人的。其实这些你们应该也能想得到”。此时,窗外几声很大的哭喊声打断了我们。循声望去,一个孩子挣扎着躺在地上哭闹,任周围的孩子和老师怎么拉扯都不听。“出什么事了?”我们问。女孩看了看,指着窗外说:“那是他妈妈,刚把他送过来就走了,孩子刚来大概有些害怕或者不适应,不想让她走。在这里,这种情况基本上每天都会发生的。”
“那你们这儿的老师对孩子怎么样?”在我看来,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可我错了。女孩说:“我们这是公立性质的,什么都是吃国家财政,你有门路有关系就能进,而且走后门进来的老师还不少。正而八经对孩子们好有爱心的老师很少很少。这里的老师大部分都体罚过学生。他们都只是把这当成是自己谋生的职业而从没有真正想过自己面对的是一群需要更多关爱的聋哑孩子。
“孩子们日常生活怎么样?比如说伙食。”
“很不好!说起这个我就特气愤。最近我跟着孩子们吃了几天的饭。中午还正常点,虽然是大烩菜,还有那么点肉。早晚就都是馒头、稀饭和咸菜。天天如此,我们还好只是暂时,一个学期也轮不到我们值几次班。可孩子们呢?!”女孩的气愤溢于言表。“其实说白了,孩子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钱。只有钱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或许我说的太直白了,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咱们师院的人好多都不知道这事,我那会儿也一样。自从来了这学校和这帮孩子呆了一段时间,我感触特深。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写点什么,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咱们师院的同胞们,这些孩子真的很需要我们的帮助,只可惜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的交流到这儿就接近尾声了。女孩的真诚和热情感动了我们,让我收获了很多,相信这份感动之后带来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味到的。想想还真为自己庆幸,或许两年后等我毕业了,回想起这次经历,可能会感动得落泪,但我相信,那也一定是难忘的幸福的泪。
 
2.2 与两位校领导的对话
11月3日,又是特殊的一天。
对于我来说,每回去聋哑学校,都会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而这回,给我的感觉除了震撼,更多的是同情和无奈。而这一切皆来自于下午从2:40~ 5:50 对该校政教处主任和校长的访谈对话。表明来意之后,进入了我此次访谈的主题。我拿出已修改的调查问卷,问他们学生能否看懂并回答得了这些问题,在一一浏览后他们告诉我说很困难,并指着题目中出现的“偶像”、“伙食”、“信心”,告诉我在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些概念。经过一番交流,帮我叫来了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最好的田惠同学来答我的这些问题,结果正如他们所说的,真的很让人失望。看着师生间迁强困难的交流,除了着急只有无奈。毕竟他已是这里资深的特教老师了。下面我将摘录几段反映问题的对话:
 
我问:“在您看来这些聋哑孩子的父母关心他们吗?”
主任:“可以说大部分都不关心。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交钱就行了,很少有人去怎么真正地给予他们关心。从思想上来说,他们都是很关心的,毕竟是亲生儿女。可表现在行动上就不一样了。就比如你业搞调查,我从思想上说是想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帮你的,可这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如果你现在要我把这些东西给你,那就不可能了。就是这个道理,人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父母也不例外。”
 
我问:“那孩子们想家吗?看样子是大部分不想啦?”
主任:“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一般情况下很多孩子是不想的,只有特殊情况下会想。如一般刚来学校的孩子由于环境陌生都会很想家,哭着闹着要回家。等慢慢适应这儿的生活了,再加上父母来得次数越来越少,基本就再没什么回家的念头了。还有一种就是只有等他们没钱了或是被别人欺负了才会再想家。所以应该说来了这儿的孩子对家的感觉是很淡的,不像我们健全人一样动不动就念家呀什么的。”
 
我问:“说实话,我原以为他们应该很想家的,没想到是这种情况。那校长您了解他们毕业之后都干什么去了吗?”
校长:“这个啊,就三种情况。一部分平时表现突出,学习不错,脑子灵活的学生一出去基本都加入了聋哑人犯罪团伙。这不,前段时间我刚培养起来的学生会主席,这还没到毕业就走了这条路。我怎么留也留不住。没办法,毕竟他们也得生存,也要吃喝拉撤的,再加上现在社会上的聋哑人犯罪团伙规模势力越来越大,我们常人根本想象不到的。我们的学生在这个社会上得不到认可肯定,只有到了那里才能感觉到了自己的天地,才会得到认可,所以你不用惊讶,这种情况很常见的,不能全怪他们,他们也很无奈。
 
我问:“天哪!学习好头脑好的学生都去干了这个?这不是很可惜?那其他人呢?”
校长:“其他人也只有两种出路。那些反应慢点的,平时不机灵学习又不好的学生出去根本找不下任何去处,只能在家里呆着成为家里的负担累赘。也没办法,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想啦,连一个健全人找个工作都困难得要死,何况是他们这些有身体残疾的人呢?就好比你现在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你希望自己的员工是残疾人吗?你愿意要那些只拿钱又干不了多少事的人吗?” (从道义角度讲,这种说法是要受谴责的,但我还是笑了笑,表示赞成他所说的这种社会现实)
 
我问:“您的意思是……?”
校长:“还有剩下的一部分,也是有出路的,因为我们学校也在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的。比如我们和白象方便面厂还有一些汽修厂联系合作,由他们派人来我们学校与学生家长当面交流招聘。这样也解决了一些学生就业难的困难。当然这也只是少数。可就是这样难得机会,比如白象要招80个聋哑员工,一些眼高的学生还就是不愿意去。上界就有个毕业生,白象方便面厂已经和他父母双方都达成协议,一个月300元,可他就是要去海南,说有人会让他赚到大钱。其实,谁都知道,肯定是那些聋哑人犯罪团伙设的圈套。可谁劝他都不听,就嫌工资太少。他父母急得要死,实在没办法了,最后想出一招:他们和方便面厂商量好,除了厂方承诺的一个月300元,自家再掏腰包每个月加300,这样“工资”就涨成600了。就这样,最后才勉强留住了这个孩子。
 
为了留住孩子,为了让他不误入歧途,父母瞒着孩子自掏腰包给加工资,这一点真的让我感动得无话可说。我从来只是同情这群命运不济的聋哑孩子,可这是头一次,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父母的不幸与伟大。
 
3.分析与建议
 
3.1 “严师易遇,仁师难求”。
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有种很强的愧疚感。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若做了老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为师不仁”。在严厉得近乎残酷的外表下孩子们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探寻其深层原因,不难理解,正如校长所言,聋哑学校如今的教师皆近中年,连自己的儿女都关心不过来,又怎么能要求他(她)再多分一点点爱在那些非亲非故的孩子们身上?也许在他们初为人师的时候,还曾有几分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责任心,然而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一切情感都会变淡直至消失殆尽。所以当你看到了那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穿着皮鞋踢孩子的时候,除了悲哀无奈,只能是同情和慢慢习惯。毕竟这样的老师在聋哑学校还有很多很多,而像苏晶那样“仁爱之心尚存”的只是少数。
对于此,老师们也自有一套说法:“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会天生没有爱心?可作为老师,当你为一个孩子操碎了心,希望他少走弯路健康成长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甚至处处和你对着干,嫌你多管闲事,你会怎么样?”无论各方如何认为,我们都应该尊重一个事实,那就是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你一个微笑,可能挽救一个人,而你的冷漠,又可能毁掉一个人,这一点儿也不夸张。亲爱的园丁们,但愿你们能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他们,像帮助家人一样帮助他们。这样,你的身边才会有更多的爱环绕,更多的感动存在。
 
3.2 师生沟通不便,隔阂在“手语”
当一个像我这样的“陌生人”和孩子们交流时,他们会很热情很耐心地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明白他想要向你表达的意思,无论是通过纸笔也好还是各种身体语言也罢,而他们对老师却完全不同。在他们眼里,“严”是老师仅有的特质。没有任何可信赖和依存的感觉。师生完全行走于两条曲线上,仅仅是在教与学这个环节上才会有相交的时候。于是,孩子们才会那么自豪地告诉我说他们的手势老师根本看不懂。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和校方领导的说法是,孩子们不愿和老师沟通,手语也全是自己内部平时流通的手语,还有很大部分是和社会上的“大哑巴”接触后学会的,老师根本无法理解。从主观上讲,究竟孩子们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的说法是否属实,我宁愿相信天真的孩子们的说法。如果一个老师真的肯耐下心来诚心诚意地听孩子们的倾诉,对于这群孤单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事实是,这样的老师,他们找不到。再从客观上看,即便有那位好心的老师愿意主动和孩子们交流谈心,普教出身只懂手语皮毛的他们能随心所愿地将“谈话”进行下去吗?答案不言而喻。我们从某些毫无政治目的的老师口中不难看出学校在老师选任方面的漏洞。管你是特教毕业还是普教出身,只要有门路靠关系就能拥有这份比普通教师工资待遇都要高25%的美差。所以,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强调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老师们同样也需要让他们找回已失去的爱心。真正从生活学习中的细微之处关爱学生,耐下心来,给孩子们倾诉的机会。既然手语有困难,也可以去体验一下纸笔交流的乐趣啊;另一方面学校在择师用人这一方面一定要把好关,毕竟靠关系走后门是招揽不到好老师的。只有严把教师准入关,才既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孩子和家长负责的明智之举。
 
3.3 孩子们自我概念不强带来的问题
“自我概念”是我在上网浏览时发现的常用在残疾人身上的新名词,又称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周围事物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具体表现在行为、智力、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和幸福与满足。
针对以上这六个方面,我对几个学生做了个小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在行为、躯体外貌及合群三个方面,聋哑女生略高于聋哑男生,而在智力、焦虑及幸福与满足三方面,聋哑男生则高于聋哑女生。但总体情况是男女生的自我概念都不是很强,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模糊,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缺乏起码的自信心,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合理定位,遇事总怀疑自己的能力,畏缩不前,这一切都成为阻碍其成长发展的瓶颈。事实上,自我概念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青少年阶段,其发展尤为迅速而它又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都将有无正确自我概念及其强弱程度作为判定一个人有无心理问题的标准之一。
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培养聋哑学生积极明确的自我概念为重点,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3.4 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健全的人格。
在上一点我主要分析强调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也越来越多,也许从很多人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从我自己的理解上讲,它们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前者侧重于对自身的认识,而后者则侧重于对外界事物好坏的感知。
举个例子说吧,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等生理缺陷,使得他们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人际交往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造成他们自卑、封闭的心理,以至于他们往往会有很多异常的行为。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完全有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需要。还有一种情况,这是听门房大爷大娘讲的:在聋哑孩子们里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当一个宿舍丢了什么东西,老师问起来是谁拿了的时候,按常理若是我们普遍健全孩子没一个愿意站起来,即使真是他干的。而聋哑孩子刚好相反,他们会争抢着举手承认是自己。因为在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偷”这个概念。他们只会认为既然你有30块钱,我只拿你10块钱,给你留20,只是拿了你的一点点而已,这没有什么不对。因此当苏晶老师告诉我说一个小孩说他以后跟上“老大”只会“偷”别的一点点钱而不是全部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通过各种行动让他们明白是非,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做不得的。
孩子们正处在意识的定型期,此时此刻,摆在我们眼前最当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这是预防很多问题的关键和根源所在。如何培养?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入手,有针对地开展各项工作。
 
3.5 职业教育――关乎孩子们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聋哑学校和我们普通学校相比,一大特色便是其针对聋哑学生的特殊身体状况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包括三项:美术、缝纫、修车,旨在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美术学好了的聋哑孩子出来有两条路选择:一是进入艺术类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二是直接就业。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且在我国,颇有名气的聋哑画家不在少数。毕竟作画靠的是眼、手和感觉而不是耳和口。缝纫是专为女生开的课,修车则是针对男生所设,只要学成,他们也就掌握了一门谋生的技能,毕业出来起码解决温饱,自己养活自己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通过访谈和观察,我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学校虽按照《残疾人保障法》开设了职业教育课,校长也多次强调学校对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实际情况是孩子们在这类课上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本领。他们告诉我说老师不好好教,三天两头不上课,什么也没学会。这或许是校长想都没有想到的。上面的决策制定得再好,下面的人不好好执行,政策贯彻不利,理论上再好也只能等于零。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把我们一个个健全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更不用说聋哑人了。学校的职业教育是这群聋哑孩子掌握生存基本技能的最佳途径,对于老师来说,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对学校来说,是不是应该认真负责些,严加管理,真正把提高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落到实处,真正让职业教育的价值无限量地体现出来。
 
3.6 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谁也明白成长环境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于聋哑学生来说,同样如此,他们的生活环境将直接影响其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实际点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于是当地人的教育观念必将更为开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聋哑人不再是歧视,而会更多一点关心和帮助;孩子的父母给孩子更多关爱,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感受家庭温暖;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知识、信心与鼓励,培养他们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这样的环境下培养的聋哑孩子,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智力得到很大发展,有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与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对自己有很强的控制力,这一切使他们的身心朝着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而成长于另外一种环境下的孩子则刚好完全相反。
我所调查的这群孩子大多数都属于第二种情况。他们的家庭出身很一般,整个地区的经济也不够发达,社会上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父母的关心程度远远不够,学校的教育也很不完善,孩子们自身的能力根本没有多大提高。对学习对生活缺乏自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这都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问题,都是由环境造就的。所以说,环境的影响力不可小视,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各环节入手,竭尽全力创造一个最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而这还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7 对聋哑人,我们应该去除偏见,重新认识。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聋哑人虽然又聋又哑,但他们绝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一无是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聋哑人身上其实你能发现很多健全人没有的优点。很多单位企业嫌聋哑人“不便沟通”,即使你有大学文凭,他也不愿录用。但有的单位,在与聋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相处之后,会觉得他们虽然耳听不见,不会说话,但可以用笔来沟通工作,最主要的是还会发现他们都很心灵手巧,踏实肯干,因而从“勉强用”到“可以胜任”,再到“你最好干下去,别离开”,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且并不少见。因此我们才应该呼吁整个社会能给聋哑人个机会,保障聋哑人和我们正常人一样享有同样的就业权利。
至于当前很多人认为聋哑人文化水平过低,掌握的谋生技能又十分有限,严重阻碍了他们回报社会。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意味着聋哑人生来就愚昧,根源只在于我们国家不注重提高和发展聋哑人文化,聋哑教育也无视聋哑人是手语族,而过分偏重口语教学。在调查过程中我就发现,学校所开的文化课里竟没有注重手语实践的课,而且在旁听时也发现老师授课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口语的提高,而对手语却一点都不重视。试想,假如对那些不适于口语教学的聋哑儿童,区别对待,从小依照他们自身条件,偏重于手语及写话的教育,情形就会大不一样了。聋哑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是我们“手语族”的同胞。去除偏见,重新认识是我们接受和帮助他们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用人单位来说,都应该抛却原有的老观念,多看到聋哑人的潜在能力和诸多优点,国家也应重视和发展聋哑人文化并讲求聋哑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着重于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尤其要重视手语教学,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平等参与,回归社会……
 
3.8 让人头疼的“大哑巴”问题
“大哑巴”这个词是我在做调查之前闻所未闻的。对于我们健全人来说,这个词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而对于聋哑人来说,这就像是家常便饭,每天都会有人和它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
在调查过程中,有位老师给我分析了一下“大哑巴”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身体条件所限,聋哑人很喜欢在一起过群居的生活,彼此之间可以用手语聊天玩乐,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感情,他们的群体感染力极强再加上他们普遍受教育机会少,法制观念极为淡薄,在城市里绝大多数都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通过正当渠道挣钱对他们来说很困难。这样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聋哑人的这些弱点用哑语唆使,把他们网罗起来,管吃管住,利用他们实施有组织的犯罪,谋取不法之财。在这里说的不法分子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哑巴”。据有关人士分析,这些大哑巴们均组织严密,专门有人负责聋哑人的起居生活,专门有人管理帐务,并且在其内部奖惩严厉且分明。他们对本团伙的聋哑人规定每天需上缴50元甚至上百元的“任务”。由此,聋哑人的违法犯罪率年年增长便不足为奇。
“大哑巴”问题如今已成为整个社会上对聋哑人威胁最大的问题,试想 ,作为我国五大类残疾之首的聋哑人若不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假使都加入不法团伙,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还会有什么安全稳定可言吗?
不可否认,大哑巴问题形成这么多年,不可能从根本上一步到位地消灭它,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学校的管理入手,从家庭的教育入手,从国家的依法打击入手,让大哑巴们无机可趁,让孩子们远离罪恶,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应该解决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束语――写给读者的话
 
历时三个月的社会调查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通过这个特殊的调查,我结识了一群单纯可爱而又很特别的朋友,注定他们将成为我生命中一笔最可贵的财富。这段经历也将化作一段最美最难忘的回忆珍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或许,你会奇怪,在我的整个调查报告中竟没有丝毫定量分析也没有出现任何令人信服的数据。那是因为我相信,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和不幸不是用几组数字就能概括得了的。我想,这样的平铺直叙,或许更能让你真实地了解他们的现状,了解他们的不幸。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独立个体,有谁愿意每天都深陷痛苦的泥潭?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孩子们小小年纪便被上天不公地剥夺了听觉和说话的权利,承受如此沉重之痛已是不幸之致,可悲的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不健全,家庭的忽视和社会的不公又一步步将他们推进了不幸的深渊。和他们相比,我们已足够幸运,能倾听,能表达,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每一个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对于这群聋哑孩子来说却是多么困难、多么难以实现的奢望。所以我想说的是,善良的人们,拿出你的爱心,哪怕只是一点点。而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点给予,汇总起来将会成为一股巨大的暖流,足以温暖这群不幸孩子冰冷的心房……
有人说,磨难也是一种财富,超越残疾,聋哑人的精神世界会让你感受最真实的美丽。最后,希望天下所有聋哑儿童都能欢乐圆圆,幸福连连,笑容甜甜……
 
 
 
 
 
附录:
 
 
1.调查题目:走近社会的特殊群体——关于忻州聋哑学校学生发展困难的调查
2.调查目的:
关爱弱势群体是个永恒的话题,而关爱的前提是了解,因此我将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最真实最全面的呈现给大家,让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能有机会来了解他们并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帮助,相信来自同龄人的真实见闻和切身感受一定更具号召力。相比之下,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奋进。
3.理论设想:
从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些聋哑儿童自卑心理一定很强,根本上讲原因在于先天或者后天的残疾导致他们不能享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待遇。具体来讲应该包括:家庭的忽视,学校教育不健全,社会的不认可,犯罪的团伙的误导利诱这几方面,而且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应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
4.调查类型:典型调查。调查重点本应放在学生身上,但由于其自身条件(包括智力发育和知识储备等)所限,很多东西必须从校领导和教师那里获得,在运用访谈法时,我们选择了校长,一位教师,三位学生为访谈对象,从三方来共同了解情况,该教师是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在学生的选择上,一男一女,从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考虑(报告中具体介绍)。
5.调查方法:以访谈法为主,结合观察法。在运用观察法时,学习方面主要采取旁听的方式,生活方面主要采取跟踪观察的方式,以期获得更为真实、详尽全面的一手材料。
6.调查范围:忻州聋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7.调查计划:次数依需要、进展情况及时间安排具体而定,预计在12月10日前完成
8.调查经费和物质手段:自行解决
9.调查组织
组长:叶丽
组员:乔舟
由于乔舟是外借人员,非本班学生且不开设这门课程,因此我们已商定好她的任务是和我一块去聋哑学校,收集各方面信息和数据资料并做好笔录,其余不占用她的任何时间,即前期方案的拟写,而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内容的整理、结论的分析及最后的完成由我承担。
 
 
学生访谈关键词
 
1.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_年龄____
出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成员                                 
2.学习科目                                 喜欢的老师                                
对饭菜的评价                                                                         
3.父母关心程度                                                                       
想家的程度                                                                          
4.爱好                                     朋友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业                                     大哑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访谈提纲
 
1、请您讲讲在聋校的管理上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
2、您对教师考核任用标准看法,“严师易遇,仁师难求”。
3、您个人认为学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方面应注意什么?
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4、在您心目中或行动上是否有好坏学生之分?是否常和学生谈心?
5、您个人对学生未来出路有何看法?
6、学生毕业后,是否有后续关注?
7、关于“大哑巴”问题,校方足够重视吗?都采取过哪些防治措施?
8、如果给您一个和同学当面交流的机会,您会对他(她)说些什么?
 
编辑:任晓亮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忻州市学道东街30号 电话:0350-202278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